“哪管饥饿疲乏,断指裂肤,
不顾暴风烈日,雷电雪雨,
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
――周保中
少年时即抱有富国强兵愿望的周保中,15岁时虚报两岁,首度步入军营,参加了滇军。然而,对军阀混战的强烈不满,使一腔热血报效中华的周保中又数度解甲归田。1926年,当他再次身披战袍时,已经是进行正义之战的北伐军将士了。同年11月,南昌之战,他首立战功;随后的南京之战,他又是身先士卒,攻占牛头山,奇袭雨花台。因其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被全军上下誉称为“铁狮将军”。然而,北伐腾腾生风的步伐,不久便被蒋介石、汪精卫叛变行为所扼阻,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志士血洒街头,也有许多人动摇变节。而此时的周保中却坦然面对血雨腥风,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行列,并发誓要为中国人民的独立与解放而奋斗终生。
1932年1月,周保中迎着滚滚而来的难民逆流而上,先是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随后便投身到武装抗日的烽火硝烟之中。当时,吉林救国军的王德林慧眼识金,很快便委任周保中为前方总指挥部总参议兼参谋长,不久又升其为自卫军和救国军组成的联合军总参谋长。身经无数次战斗的周保中,在其任上如鱼得水。他和其他人共同帷幄运筹,指挥两万人部队,攻敦化、克宁安、破毁吉会路建材、一路狂扫敌军,被吉东一带群众誉为“铁军”。
1933年末,日军大兵压境,周保中遂率500部下避至宁安县境,在极其艰险的境况下,为建立我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保存了宝贵的革命火种。1935年2月,周保中以这支队伍为基础,创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在率领部队南征北战中,第五军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身为总指挥的周保中全盛时期,麾下曾达到7000多人。
在长达十几年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与日本侵略者刀兵相见的岁月,周保中和抗联将士们经受了无数的艰苦磨难。
为了壮大部队,周保中于戎马之中,无数次寄书各个山林队,晓之以民族独立解放之大义,动之以拯救民众出水火之泣血之情,感召了许多头领。其中,有些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日后成为忠勇无畏的抗日联军优秀将领,其间也不乏喋血沙场的抗日英雄。
与中央联系中断的日子是周保中最难过的时期。派出去接关系的人杳无音讯;亲赴苏联联系亦毫无结果。周保中忧心似焚!得不到中央的指导,东北抗战也仍要坚持到最后胜利。抱定这个信念,周保中返回国内,他不断派人到南满联系抗联第一、二军:到北满沟通第三、六、九、十一军,力求全东北抗日队伍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为了帮助友军,身为一军之长的周保中明知本军干部的极度缺乏,仍抽调骨干竭诚支援,弹药、给养、资金等等一概如此。以全东北乃至全国抗战胜利为己任的周保中命且可舍之,其它还有什么不可以割舍的呢!
在“野兽都因严寒而避入深山”的寒冬,周保中仍然率领抗联将士们终日跋涉于高山林莽之间,日以继夜寻机驱敌作战:在因饥饿而每天都有伤员、战马仆地的日子里,周保中和战士们靠糠皮炒熟捣末煮粥,依然日行五六十里,并为歼敌胜利而引吭高歌。
“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周保中将军正是以这种侵略者无法理喻的共产党人的信念和意志、中华民族反抗强暴的精神,率领英勇无畏的抗联将士们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摘自"《浪淘沙》2001年第十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