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年(1912年),河北回族人佟玉新在哈尔滨道外俗称“八杂市"的南六道街里的西顺街105号,买了四间倒闭的娼妓馆房,每间5米,打开间壁共计20米,开了回民饺子馆。这里有哈尔滨出名的戏院,有数不清的娼妓馆,杂耍卖艺的到处可见,摊贩云集,食店餐馆比比皆是。
创名
佟玉新仗义疏财,赈济店伙朋友,一生没有结过婚,整个精力扑在事业上。他说:"人要干好,就要占一样"。在他的几十年经营中,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苦苦摸索,终于掌握了制作牛肉蒸饺的绝枝。老仁义馆的蒸饺原料全由佟玉新一人来选购,从不用别人,就是亲属他也不用。他有一个购肉的专用桶,又有一位专为拉他选购肉的三轮车夫,这个三轮车夫不是本馆吃劳金的,而是老仁义馆的老主顾,只要伯祖父出去买肉,他准点到老仁义馆门口等着。当然,伯父给他的车钱也比别人的多。伯祖父选肉有一个标准和要求:购肉一定要选四至六岁口的小乳牛肉,而且选购部位也很讲究,只要肋条上脑、腰窝、尾根、前去一刀的脖头,哈拉巴、紫盖、腱子和牛油不要。由于多年实践,他有独特的选肉本领,一搭眼,就能看出哪块是乳牛肉,哪块是老牛肉,那块是公牛肉,那块是母牛肉,还能够根据气味辨别出是吃草的牛肉,还是吃饲料的牛肉,根据牛肉丝纹粗细,分辨出菜牛和役牛。因此,他选购的肉都合乎作饺子馅的标准。由于他常到肉市场买肉,多数商贩都认识他,也知道他的禀性,都叫他老倔头。他买肉从不讨价还价,只要看中你的牛肉。多要点钱他也要,从不说二话。他买肉有个习惯,一进市场,大家和他打招呼,他只是点头不搭腔,眼睛却盯着肉,一会儿看看这,一会看看邪,看中了就走近肉案,用手指照他看中的那块肉一划,就表明只要他划的那一块,如果你给切不对,他也不搭话扭头就走。时间长了,商贩都了解他的脾气,只要他一划,就照划的切肉。他买卖公平,现钱交易,从不赊欠。在旧中国时,市场交易多数都是以记帐形式,有年节算帐,有半年算帐,也有年终算帐等等。所以现钱交易受买卖人欢迎。包饺子的面粉,只要双合盛砂子面或成泰义的特球砂子面,这两种面成色好,白而透明,筋力大。包饺子用的菜,全部要本地山东菜,这种菜质软而甜,所以老仁义馆终年用的菜,全部购买道外太古六道街张桂林的优质山东白菜。主要调料香油,指定购买小磨香油,每天十斤。隔日油不要,要现磨出的。酱油专门要同兴南酱园的特制酱油。
老仁义馆为了保证风味独特,货真价实,每天进料都是有限量的,不论牛肉和牛肚都是在百斤左右,卖完后就落幌闭店。
老仁义馆的和面法也与众不同。面必须先用开水烫好,然后再掺干面搓,直搓到软硬适度。揪的饺剂子大小要一样,擀饺子皮厚薄要一样,而且要求快,饺边要捏好,不得露馅破肚。牛肉蒸饺上屉也有讲究,只蒸一屉,不许摞两屉,每屉按一定距离只装一百个饺子,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出屉时要双手拿饺边轻轻提动后,再一个个往盘中拣,整齐端正,趁热送给顾客。一屉出锅关键在于火候,老仁义馆讲究"三分制七分火",灶要三天一套,煤必须用抚顺块煤。
终营
老仁义馆是以风味取胜,也以服务周到见长。老仁义馆的蒸饺不是蒸好了等客,而是客来了现作,一般都得等到5-10分钟。等要上蒸饺时,跑堂的把手巾把喷上香水,送给顾客擦脸擦手,然后把热腾腾的牛肉蒸饺端上。由于服务热情周到,顾客等几分钟也愿意,吃了还想来吃,回头客越来越多,老仁义馆的生意越来越好。开始时饺子馆只挂一个蓝幌,标明是清真,并没有什么字号。但是,在经营中广大顾客公认买卖公道、仁义、不掺假、不骗人。有一天,一位老者登门拜访,要为饺子馆起个字号,佟玉新非常高兴,请他提,摆好笔墨,老人展开纸只写了两个字“仁义”。从此,仁义馆就叫开了。
兴衰
1980年全新饭店又恢复了老字号--老仁义馆。1985年为扶植老字号,恢复传统风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特意给老仁义馆拨款1万元。老仁义馆又重整旗鼓,装修了营业室,使环境焕然一新,宽敞舒适。还增加了冰柜、紫外线餐具消毒器等现代化设备。老仁义馆不仅恢复了食品的传统风味,而且实行了一套新的经营方法:实行服务挂牌制,各司其责,便于群众检查监督。老仁义馆的风味牛肉蒸饺在原料不断提价的情况下,坚持薄利多销,以招揽更多的顾客。良好的就餐环境,风味独特的牛肉蒸饺,再加以热情周到的服务,使老仁义馆生意兴隆,每日卖钱额达1300至1400元左右,比装修前增加一倍以上。现在老仁义馆又在改革中探索新路,准备研制各种不同档次的牛肉蒸饺,研制回民菜肴,打破回民主副食品种单一的局面,并准备试行高档溜炒菜面议价格的经营方法。改革开放的政策使老仁义馆迈出了新步伐,进入了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