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东铁路开始修筑后,中东铁路工程局开始对哈尔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最初的规划设计是按俄国首都莫斯科的模式设计的,运用了城市本身具有的以及后来人为的区域分隔特点。依据北临松花江,南靠马家沟的地势环境布置街道,利用滨洲,滨绥,哈大3条穿越城市的铁道线进行了区域分隔,同时还注重了对区域功能的布局处理。因中东铁路工程局临时驻地是在“田家烧锅”,所以最初的一些设施和商服网点,是在离“田家烧锅”不远的西香坊设置的,如第一座气象台、第一家商店、第一所铁路小学,华俄道胜银行等。
1900年中东铁路局土木工程师列夫切叶夫,将自己的办公地移到马家沟渡口一带,开始对南岗进行规划建设。首先,在全市的最高点,南岗中心广场建起了一座东正教尼古拉中央教堂。以此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西北、东北、布置了六条放射型路面,并在其周围和街道两旁安排了一批办公、住宅,商服网点作为配套建筑,形成了一个行政办公区。如今,还存留着一起当时的建筑,如国际饭店(旧称新哈尔滨旅馆),省博物馆(旧称莫斯科商场)等。这些建筑都充满着浓郁的异国情调。在对南岗规划建设的同时,设计者们则把道里规划建设成为商店紧凑而密集的商业区。在中央大街等几个主要街道上分布着各式各样的欧式风格的商业建筑群;在隔江相望的太阳岛上,则建有许多俄人别墅。这些与当时由中国人聚居的道外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道外(旧称傅家甸)因不在中东铁路局用地之内,铁路工程局未对其进行规划建设,而把道外例为城市外的乡村。
为区分“城乡”差别,将划分道里、南岗与道外的一条街道,命名为国境街(今承德街)。不过后来,道外各界商众和地方政府亦对区域内进行了规划改造。至20年代,道外成了商贾云集的繁华商业区。到二十年代初,哈尔滨已成为一个西式建筑遍布,商家云集的黄金之地了。值得一提的是,沙俄在对城市规划建设中不但把殖民色彩溶进建筑中,同时对一些街道的命名也体现了沙俄殖民侵略的特点,如希尔克夫王爵街(今地段街),霍尔瓦特大街(今中山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