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从这里开始
——走近赫哲族
赵玉明和赵帅父子6月7日从黑龙江省绥化市出发,次日到达黑龙江省同江市。这是他们“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的第一站,也是他们第一次走近全国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
同江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办主任丁友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并收下了他们带去的《中国绥化》画册及《绿色家园--绥化》光盘,还为赵玉明题了字。并陪同赵玉明父子驾车直奔街津口赫哲族乡。路上丁主任介绍,同江市共有19个民族,是全国“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有人口1500人,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的1/3,主要分部在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
中国有个赫哲族是我从歌唱家郭颂的《乌苏里船歌》里最早知道的。“白云飘过大顶子山,蓝蓝的江水起波澜……”那歌声从我的童年起一直伴我走到今天。但我真正细致地了解这个民族,还是从2005年初筹备“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活动开始后。
据史料记载,赫哲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远祖早在上帝舜时是息慎的组成部分,亦称肃慎、稷慎。到了汉魏时改称”挹娄”。南北朝时谓之”勿吉”。隋朝开皇中,称勿吉靺鞨,靺鞨分为七部,其中两部最大,一部分粟末部,一部为黑水部,黑水至唐初形成庞大的联合体,是黑龙江流域以东达东海滨地区的一大势力。在唐初乘唐朝北伐高丽之机,黑水靺鞨由东北隅沿松花江乌苏里江南下西进,其势力迅速扩大到松花江中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辽太祖天显元年,推翻了渤海政权将靺鞨置于其统治下,称为女真,公元1115年,女真各部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领下,推翻了契丹王朝,建立金国。元朝在松花江下游较多的地区生活着赫哲族,明代野人女真在逐出建洲女真之后,各部落亦逐渐统一起来,在原五国部所属地区,形成了后来人们所称的”赫哲族”。
自清康熙五十三年的三姓置治所之后,赫哲诸部仍维系统氏族组织,即”哈拉达”、”莫昆达”或”噶珊达”这一社会形态,处于”捕猎为生”的自然经济。民国初年赫哲族主要住在桦川、富锦、抚远、同江、饶河、虎林等县境内。所称赫哲的约1700人、乌苏江流域约400人,总计2100人。
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富饶的三江平原,用它丰厚的乳汁哺育了赫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关怀下,赫哲人走出了低矮的撮罗子、地窨子,改变了只靠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搬进了自己的新村,在地方政府的关心下,建立起赫哲新村。今天的赫哲人有了自己的电话、电视和学校,它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了悠久的赫哲文化。成为全国六小民族中的一棵奇葩。
赵玉明父子走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街津口赫哲族乡,立即被以自然风光为依托,集观赏、考察、餐饮、游乐为一体的旅游区迷人的风光吸引住了,赵帅不时的按下照像机的快门,真想把美景全部留在相机里。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赫哲族民族文化村都留下了赵氏父子的足迹。他们还饶有兴致地参观了赫哲族展览馆。赵帅父子对笔者说,在街津口赫哲族民族风情园的所见所闻,让他们感受到了赫哲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伟大。
中午时分,他们来到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 、赫哲族知名人士孙玉民的家。这位赫哲族老人用赫哲族礼节接待了二位来自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之乡——绥化的客人,并接受了赵玉明带去的礼物——寒地黑土绿色大米。作为赫哲族民族代表,孙玉民还在赵玉明带去的《中华民族分布图》同江所在的位置签上了自已的名字。
告别了可亲可敬的赫哲族老人孙玉民,赵玉明父子又来到了同江市邮政局街津口邮电支局,营业员在他们带去的56枚“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纪念封上盖上了当日的邮戳。应当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也是一个历史的时刻,因为“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将为此次活动设计的纪念封在56个民族主要居聚地邮局盖上原地戳,这也标志着“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是从这里开始的,因为在绥化只是出发,并不是第一站而是第56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