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 "借脑"突破企业人才之困 |
|
|
|
东北网6月14日电 对于闽北众多中小企业来说,人才一直是困扰企业做大的瓶颈。但建瓯特艺竹木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娟却不用为此发愁,因为公司和张齐生院士现在已经是“一家人”了。
据东南网报道,张是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远隔数千里,素不相识,“特艺”和他为何会交上朋友?这还得从“6·18项目成果交易会”说起——
竹炭是特艺公司的一个主打产品。因具极强的吸附能力,竹炭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但竹炭产品使用一定时间后会“吸饱”,要清洗、日晒。有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在去年我省第二届“6·18”交易会上,特艺公司和研究竹炭多年的张齐生院士“一见如故”,签下了“纳米改性竹炭系列产品开发”的合作协议。“特艺”和张院士也由此结下了友谊。
纳米改性,即利用特殊工艺把具有光催化性能的纳米材料附到竹炭上,使竹炭既保持原有强吸附性能,又增加了自动分解功能,把吸附的有毒有害气体如氨气、甲醛等分解为无毒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达到永续使用之目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上个月,特艺公司的纳米改性竹炭投产,每吨出口价达3.6万元,远远超出一般竹炭产品。
现在,“特艺”不仅和张院士保持热线联系,张带的4位博士也成了“特艺”的常客。生产中遇到难题,有时只要一个电话就可解决。眼下,他们又有了新的合作方向:生产纳米竹炭。
回想起几年前自己琢磨竹炭技术时的艰辛,公司总经理胡煜亿感慨颇多。1996年,“特艺”从日本客商那里了解到竹炭很受市场欢迎,于是开始摸索用传统工艺生产竹炭,当时一没技术二没经验,学财经出身的胡煜亿成了公司主要“技术攻关人”。其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竹炭出口价猛跌,企业又为产品的更新换代费尽苦心。可说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胡煜亿又显得信心十足:“有了张院士他们,现在我不怕了”
和“特艺”一样,借助“6·18”这个平台,通过项目对接,闽北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专家们“结缘”,壮了“底气”。
建瓯另一家笋竹深加工企业颖食物产有限公司,在2003年第一届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和清华大学达成笋竹生物、化学开发合作意向,其后又与浙江大学携手,这家原只加工笋罐头的企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现在已有浙大、省农林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位博士提供技术攻关服务,并正筹划与几所高校联合设立笋竹生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在前两届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全市共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对接项目成果602项,目前已有300多项开工建设。当人们在感叹闽北人才大量外流之时,这些项目却成了集聚人才的高地,大批专家的智慧帮助急欲“长大”的众多闽北企业突破了人才之困。
|
作者:
刘晖 李宝成
来源:
编辑:
刘蕊
(
刘蕊
的博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