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胜利之旅”采访小分队 踏着泥泞的山路 来到汪亚臣牺牲地 捧一束山间的野花 献给烈士。 |
东北网6月9日电 “胜利之旅”采访小分队从五常县城向东南出发,车行百公里山路,来到九十五顶山下的寒葱河屯,这里距磨盘山水库坝址沈家营村上游不到30公里。
正是农忙时节,村里人都忙着种水田。我们找到了78岁的吴云翔老人,他说,“村子里见过‘双龙’的人差不多都不在人世了。”汪亚臣又叫王景龙,因为善使双枪,老百姓都叫他“双龙”。那时,“双龙”在这一带打日本鬼子,名字特别响,他还小,只记得,“双龙”是大个,山东口音。
五常市档案局研究地方志的张伟向我们介绍,汪亚臣率部打击日本侵略者,从1934年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到1936年春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再到1936年9月18日被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九十五顶山一带一直是他们的根据地。
小雨中,我们在九十五顶山的山间小路中行进,林深树密,荆棘丛生。沙河镇副镇长肖殿富引路,密林中穿行了40多分钟,在山的南坡,当地人称石头亮子沟,我们找到了汪亚臣烈士的墓碑。
《汪亚臣传》的作者之一、原五常市酿酒厂厂长姚秀章为我们讲述了烈士殉难时情景。
1941年1月29日,正月初三的拂晓,日本守备队和伪自卫团从三面向抗联十军石头亮子沟密营扑来,汪亚臣率20余名战士突围,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他的胸部、腹部。敌人把昏迷中的汪亚臣绑在爬犁上,沿着石头亮子沟向北走,汪亚臣在尖山子北面的贾家沟山道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仅30岁。
凶残的敌人将汪亚臣的遗体送到五常县城,立在大十字街口的电线杆子前暴尸“示众”,然后,将烈士的头颅割下匿藏。
1948年,五常县民主联合政府维修老监狱时,在地下发现了汪亚臣的遗首。1955年,哈尔滨市各界人民召开公祭大会,将烈士遗首安放在哈尔滨烈士陵园。
后来五常大十字街的南北大街改名为“亚臣大街”,而汪亚臣牺牲的沙河镇蛤蜊河子村被命名为“双龙村”。
我们站在汪亚臣墓碑前,触摸碑上苔迹斑斑的印痕。英雄没有留下后代,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他抗击外辱英勇杀敌的故事,却在这山、这林间的每一寸土地和空气中历久弥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