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1942)女,原名张乃莹,呼兰县人,1921年秋入呼兰县城关小学读书,1928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曾参加11月9日哈尔滨各校学生举行的反对日本在我国东北修筑五路的斗争,1930年秋,她初中毕业,为了求学在表兄带领下去北平,进入北平女师大附中高中部学习,但迫于家庭的压力和经济封锁,于1931年1月返回呼兰。之后毅然逃出家门,到了哈尔滨。1932年8月,大水淹了哈尔滨,在这天灾人祸之时身陷困境的萧红,给《国际协报》副刊写信求援,在裴馨园及萧军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困境,不久与萧军一起生活,过着十分贫困的日子。在萧军的影响下,开始了创作生涯。
1932年底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1933年10月,与萧军合著的散文小说集《跋涉》,在中共地下党员舒群等人的资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1934年初夏,她与萧军离开哈尔滨去青岛,和舒群住在一座背山面海的小楼里,其间,她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写作。10月底她与萧军去上海,结识了鲁迅先生。在鲁迅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她创作发表了许多小说,诗歌和散文。出版了《生死肠》,小说、散文集《桥》。尤其是中篇小说《生死肠》的出版,倾注了鲁迅先生的许多心血。1936年7月,她去日本,其间写了《海外的悲悼》寄托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1937年1月回国后,又陆续写了许多怀念鲁迅的文章,9月,去武汉,1938年1月,应李公朴先生之邀,去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2月下旬,她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去西安,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亲切会见了她们,这年夏天她决定和共同生活6年的萧军分手,后来,萧军离开西安,与王德芬女士结婚去了延安,她则与端木蕻良回武汉举行了婚礼,后辗转到了四川重庆,1940年春去香港,这期间她完成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呼兰河传》的写作。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战领九龙,她这时正在病中,曾多次与端木蕻良商量如何冲出火线逃回大陆,终因重病缠身,末能如愿,1942年1月22日上午10时病逝于香港。全国解放后,将安放于浅水湾的萧红骨灰移至广州市银河公墓,为纪念这位女作家,在她的家乡呼兰河畔,修建了“萧红故居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