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日电 据新华网转载《齐鲁晚报》报道,又到了中小学生入学的季节。据报道,在中小学生入校中,某些名牌中小学收到报名表三四千份,而一些普通中小学,接受报名的日子校园冷冷清清。
在如此择校热的背后,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极不均衡。而这是由于多年来采取的“效率优先”资源配置模式造成的。
首先是特色学校、示范学校“优先”,哪个学校办得好,得到的政府支持就越多。多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教育政策对特色学校、优质学校的扶持,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校际不平衡。各个地区,普遍存在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由于办学质量高于一般学校、普通学校,学生和家长都拥向重点,这被媒体称为“县一中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特色学校、示范学校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城市教育质量普遍高于农村,农村的孩子也不愿意在本地上学,而是希望到城市接受好的教育,这造成城市学校的每个班级从原来的30人一直扩容到60人甚至70人,而有的农村学校面临破产的局面,只有一些家庭十分贫困的学生才选择在当地就学,接受“劣质教育”。
其次是优秀教师、高水平教师“优先”,哪个教师水平高,就把哪个老师“拔”到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去,以前靠行政调动,现在靠市场经济高薪吸引。同样是当教师,在城市里的重点学校当教师、普通学校当教师与在乡镇、农村当教师的收入相差很大,所以,普通学校老师以到重点学校,乡镇、农村中学的教师以跳出乡镇、农村,能流动到城市重点学校为荣,这导致优质教师资源集中在城市重点学校,促使重点学校越办越好,而一般学校越办越差。
表面上看,这种教育政策,导向高效率、高质量,倡导了竞争精神,与时代要求相符,但是,这却违背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目的。对于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首先应该强调的不是教育的效率,而是教育的公平,要在公平的基础上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公民能平等地获得教育机会。而当每所小学、每所中学均衡发展时,家长也就不会为了追求进一所更好的小学、更好的初中,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进行畸形的应试教育,在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的单行道上彼此折磨。
不改变“效率优先”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和家长的择校现象,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在这种氛围中,教育的地区差距、学校差距越来越大,学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越来越变调,也就不足为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