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东铁路兴工后,哈尔滨成为中外人士云集之地,成为东北重要商埠与南北交通枢纽。为了办理吉、黑两省“铁路交涉,并督征关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吉林将军长顺曾奏请设立哈尔滨关道(亦称滨江关道),未得到清廷允准。
哈尔滨关道衙门俯瞰。大楼为二堂拆除后建,楼前的正房即大堂,大堂左侧为西厢房。
次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交涉与征税事宜日繁,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初七日,吉林将军达桂与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再次会同奏请添设哈尔滨关道,并奏请以候补知府杜学瀛试署。十月初四日(一作十一月二十二日),得到清廷批准。次年正月,杜学瀛被达、程饬赴新任。四月十八日哈尔滨关道正式启用木质关防(官印)。
哈尔滨关道是哈尔滨有文献记载的正式设立行政机构之始,它是由我国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在哈尔滨的最高行政机构。它的设立有其特殊意义。
哈尔滨关道设立后,由于该地“商贾云屯,行旅杂沓,华洋错处,讼狱滋繁”,政务过多,关道无法兼顾,容易顾此失彼,贻误事机;同时由于道台“品秩较崇”,其下应有承上启下之员,才合于体制。所以三十二年七月达桂与程德全又联合会奏,拟请在哈尔滨添设江防同知一员,专办吉、江两省华洋交涉。同时又奏请设立巡检一员,兼管监狱事务。二者均归哈尔滨关道所属。十二月初十日,此建议得到清廷批准。
宣统元年八月,鉴于哈尔滨商业稠密,外交内政过于殷繁,需有更重要的大员,以资坐镇,同时鉴于哈尔滨关道未明定辖境,因此东三省总督锡良与吉林巡抚陈昭常奏请将哈尔滨关道改为西北路道(亦称西北路分巡兵备道),仍驻哈尔滨,巡防吉林西北一带地方,兼管哈尔滨关税及交涉事项。不久清廷予以批准。
由此可见,哈尔滨关道及基于此后来扩改的西北路道,是当时由中央政府批准的哈尔滨最高的行政机构,该二道的道台是当时最高的行政长官。
哈尔滨关道道台先以候补知府杜学瀛试署,至三十二年四月,试署一年期满,达桂奏请实授,清廷谓已令萨荫图调补。但至同年八月,由于萨荫图被任命为出使俄国大臣,因此关道事务仍由杜学瀛署理。至宣统元年闰二月,由于杜学瀛因“颓靡自私,罔知政体”被革职,关道道台改为施肇基。至宣统二年五月,施肇基调署吉林交涉使,清廷又以郭宗熙署理。
该关道衙门(也就是当地老百姓称呼的道台府)设在道外区北十八道街,民国年间已变成民居。近百年来,虽然历尽人世沧桑,渐渐被人遗忘,但是至今却保存完好。据该地居民张树波同志讲,一座青砖的四合院落,除了门楼及一个兵营已毁之外,其他大部分建筑物尚存,厢房、马厩、监狱犹在,精雕的房脊、房上的虎头瓦、鱼鳞瓦,一些房间的石鼓、石桌,反映出当年这里非同一般的显贵气象。此外,这里距松花江江畔甚近,江畔原有的龙王庙也完整保存。
根据上述的历史背景及遗存现状,我们认为这里是一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存,也是具有厚重历史底蕴与开发价值的人文景观。尤其是在受外国文化(包括大量殖民文化)影响甚深的哈尔滨,保护与开发这片具有我们本民族特色的历史遗存,更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本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是旅游文化的灵魂。
遗憾的是,这一重要历史遗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又随着城市建设的改造而面临即将拆毁的命运。基于此,我们建议:
(一)应将该遗存列为市级,乃至省级文物保存单位;
(二)有关行政部门,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将它保护起来;
(三)在“十五”规划期间,应该进行开发,将它建设成为我市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