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关道(亦称滨江关道)衙门是哈尔滨的第一个最高级别的行政机构,其文物价值不言而喻。而首先站出来为保护这座老建筑奔走的是一位普通市民,为它大声疾呼的则是一位史学界的学者。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在哈尔滨设滨江关道,道台为杜学瀛(正四品)。哈尔滨自此开埠。杜学瀛为由皇帝任用的第一个也是最高级别的哈尔滨地方行政长官,而1906年建成的关道衙门也就是哈尔滨最早和最高的行政机构。现存的老建筑就是哈尔滨作为城市开埠的见证,这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首先发现并为保护这座老建筑四处奔走的是一位普通市民——张树波。他生长在道外,对这个独具特色的城区充满热爱。1985年,他是正阳楼食品加工二厂第一批下岗职工。1987年,他开办了道外首家个体彩电修理部。他经营的东原家电维修部就在北十六道街,在一次登门服务时,来到北十八道街的居民家中,才知道这里就是“道台府”。在他去过北京西安等地之后,感受到了那里的古建筑的韵味,再回到“道台府”寻找往日遗痕,对这座珍贵的老建筑的价值有了深一层认识,并对它饱经岁月剥蚀的现状充满担忧。尤其是在听说了道外区的下一步危房改造计划中,这座老建筑也在拆除之列,他就像保护自己的一位亲人一般开始行动。
2001年6月,他给市里一家报纸写信,记者来了,但说了一句让人特别失望的话:“这破破烂烂的咋恢复?不能写。”最后,在他的一再催促下,才发了一个短稿,并没有什么反响。他又通过朋友找到省社科院历史所国家级专家李兴盛。李兴盛老师非常重视,马上来到这里,在张树波的带领下考察了滨江关道衙门原址和龙王庙原址,并与当地老居民座谈。于7月初写成《关于哈尔滨关道衙门遗存亟须保护与开发的建议》,送交省市规划局、省市旅游局、省市文物管理部门。
省旅游局局长宁士敏非常重视,2001年7月13日以省旅游局公文形式发出,并转呈哈尔滨市政府。7月26日、27日,哈尔滨市副市长程幼东、赵书然先后批示,并由市规划局现场勘察后提出方案。2003年哈尔滨文管站将滨江道署向省文化厅申报省级文物保护,2005年1月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哈尔滨市政府确定2005年内将其辟建为文化遗址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