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报道 今年8月末,哈尔滨、大庆两个城市的市长分别代表各自的城市,开始两座城市的高层对话,双方达成共识:哈尔滨大庆绝对大于哈尔滨、大庆。联合起来的哈大经济圈的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可形成东北地区的强势经济圈。
哈大经济圈开始以正式的形式被提了出来。
实际上,哈大经济圈并不仅仅包括哈尔滨、大庆两个城市,按照规划,与大庆直线距离不出150公里的齐齐哈尔市,也在这个经济圈中。
黑土地的“活力地带”
近几年,在发达地区经济圈或经济带规划和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省也已意识到发展区域经济的重大意义。一些经济工作者和经济学者发现,由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构成的走廊形地带,在我省西部形成了一个非常活跃的经济“活力地带”。
这块“活力地带”的龙头无疑是哈尔滨市。近几年,哈尔滨市的经济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2003年,生产总值实现1414.8亿元,增幅达到13.5%,创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2004年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工业增加值实现240.5亿元,同比增长20.3%。
大庆市的支柱产业石化工业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03年大庆市石化大企业实现增加值62.6亿元,同比增长14.8%。而以高新区为龙头的地方工业则取得了速度与效益的“双高”增长———2003年实现增加值85亿元,利税2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3%和28.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石化行业实现增加值49.6亿元,增长42%;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50.3亿元,增长38%。
齐齐哈尔市近几年通过国企改革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大型企业和地方工业的“活力”开始显现。至2003年,齐齐哈尔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已有810户实现国有资本退出,占国有企业总数的84%。2003年,齐齐哈尔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14.4%和10.9%;地方工业实现利润1.74亿元,增长1.4倍。2004年前三季度,工业完成增加值41.9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长速度仅低于哈尔滨市,列全省第二。
据统计,哈大齐三市辖区面积总和11675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5.4%;三市总人口1758.4万,占全省人口的46.1%,而三市的生产总值却占全省的六成以上。在2003年4433亿元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有2890.9亿元,也就是65.2%来自哈大齐这块“活力地带”。
三点连线龙型初现
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如果在地图上把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的版图连接起来,哈大齐这块“活力地带”就是一条张牙舞爪、意欲腾飞的龙。而在现实当中,这三座城市如果能连起手来,它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及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的支柱经济就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哈大齐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滨洲铁路直接通往蒙古和俄罗斯,松花江黄金水道可直达俄罗斯,哈尔滨国际机场是欧亚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区域内的哈大、滨绥、滨洲、滨北、拉滨五条铁路四通八达,三市之间高速公路基本贯通。密集的交通网络大大压缩了哈大齐之间的时空距离,基本上形成了以大庆为中站的两小时经济带。
哈大齐三市的人才储备在全省是最多的,科研水平在全省是最高的。哈尔滨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已经形成了以大学、大所、大厂科技力量为主,地方科技力量为辅的研究与开发体系。全市国有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76万人,两院院士27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拥有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个重点实验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庆市近几年通过大学城建设,目前已成为我省除哈尔滨外拥有高等学府最多的城市。如果三市的人才和科研能够统一协调起来,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区域内的创新能力、组合能力和“孵化”能力,而且可以分摊高额的研发投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哈大齐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的经济布局为三市提供了巨大的合作空间。2004年8月,哈大两市主要领导就石化产业未来的合作达成共识,双方认为两市的石化产业在技术、人才、原料、信息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应该在石化产业的延伸上做大上游产品,拓宽中游产品。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装备工业闻名全国,哈尔滨的三大动力近年形势喜人,齐齐哈尔的“十八罗汉”重新焕发青春,两市在人才和技术上的合作潜力巨大。随着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更为两市的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我省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后,哈大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快速。哈尔滨的绿色食品产业全省领先,齐齐哈尔每年一届的绿博会影响不断增大,三地完全可以借助绿博会这一舞台加大合作,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产业的影响。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带。据统计,这三大地区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3,面积只占全国的10%,而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60%,外贸出口占全国的85%,直接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口不到全国的1/13,面积占全国的1.5%,但经济总量却占全国的28%,外贸出口占全国的63%,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以上。三大地区的迅猛发展,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支撑全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地区。
正因为三大地区城市群的实力推动,全国各地兴起了区域不等、名称各异、特色有别的区域经济热潮。经济学家称,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不论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从地方发展来看,无论是从当前的经济稳定还是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都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和现实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