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2日电 陶岔渠首位于淅川县九重镇的陶岔村,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标志性建筑,陶岔渠首工程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建成了,这一点实际上鲜为人知。
1952年,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1958年,周总理指出:“丹江口大坝应综合利用,济黄济淮作为远景理想并不排斥,但应以近期为重点”。结合丹江口水库的兴建,当时水利部即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当时的南阳地区(现南阳市)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率先根据水利部的初步规划进行了陶岔渠首工程建设,1969年1月开工,1972年8月竣工,历时近四年。
建成以后的陶岔渠首工程包括库区引渠、陶岔控制闸和总干渠三部分。库区引渠为连接丹江口水库与陶岔控制闸的引水通道,全长4.4公里。陶岔闸为引水工程的渠首控制闸,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闸之称。其闸孔为5孔涵洞式结构,安装5扇弧形钢闸门。陶岔闸闸底高程为140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渠尾高程为49米,因此可以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依靠将近100米的自然落差自流输水的。陶岔闸以下为总干渠,全长8.9公里,口宽150-500米,深12-47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即沿用这段总干渠。总干渠自陶岔渠首至北京玉渊潭,全长共1246公里。
据介绍,在陶岔渠首工程建设过程中,南阳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其间有141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有2000多人致伤致残。正是南阳人民的坚苦努力,才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奠定了坚实的渠首条件。淅川县县长崔军在县情报告会说,淅川人民会以国家需要为大局,牺牲局部利益,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为北方提供良好的“生态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