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妍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道德建设无疑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基石。
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对社会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关注的主要是人“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是一系列非制度化的、内化于人们心中的非强制性规范的集合。与法律相比,它不是靠外来的强制力量起作用,而是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诚实和虚伪等作为道德判断,靠来自于社会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类自身的信念来发挥它的作用。
道德作为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具有调节职能、教育职能和认知职能等。道德的各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对社会经济发挥着作用。它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去建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从而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巩固和改变。
道德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道德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消极的道德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政治腐败、经济诈骗、考试作弊、吸毒贩毒等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这些现象与我们今天要建立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大相径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人们良好道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同时,个体道德的最终自我完善,又有赖于社会提供良好的文明背景,营造高尚的道德氛围。因此,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完成。
首先,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教育、规范人的思想行为,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在新的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目的,就是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用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要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其次,要突出重点,全面加强各个领域的道德建设。
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此,要突出三个重点对象,一是党政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结合现在正在进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努力成为勤政为民的模范和廉洁奉公的楷模;二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家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影响到职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他们在参加对外经营活动和公关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指向对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面貌也产生很大效应。因此,要加强企业家的职业道德修养,使他们自觉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规范;三是青少年,他们是未来的接班人,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祖国未来和民族强盛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再次,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道德建设是需要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新闻媒体就像一条纽带,可以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有益的活动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最后,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其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
雷锋、焦裕禄、任长霞、马祖光、宋鱼水、牛玉儒等英雄模范的典型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蓬勃发展。事实证明,充分运用先进典型和榜样的力量,积极发挥高尚人格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是加强道德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价值,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认真抓好落实,以充分发挥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