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28日电 题:郑鸣和环绕中国的睦邻之旅
郑鸣简历
郑鸣,男,1956年12月22日生于哈尔滨市。
高级记者,全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人事部先进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黑龙江省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政府津贴),哈尔滨市劳动模范(两届),中国惟一到达北极点和南极点采访拍摄的电视记者,哈尔滨电视台纪录片部主任,《睦邻》大型电视系列片总策划、总导演。
郑鸣又要出发了。电话中,他语速极快地告知,哈尔滨电视台大型电视系列节目《睦邻》摄影队,将在3月30日启程。我眼前立即出现一个个蒙太奇组接的画面:飞速行驶的越野吉普车,迅速变幻的异国风情———那是与中国陆路接壤的周边13个国家!
细数数,我认识郑鸣已有8年,而我的笔也曾跟着这个优秀电视记者的步伐,走遍了中国,到达了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后来,他又参与策划并参加了引来全国瞩目的“两极之旅”。还记得当时一个朋友开玩笑说:“郑鸣再走就该出地球上太空了!”的确,身材高大的郑鸣永远给人一个大步奔腾着跨越世界的意象。
哈尔滨电视台,以郑鸣为领队的摄影队队员们,正在为出发前的准备分头忙碌着,四部崭新的越野吉普车蓄势待发。
郑鸣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画满红线的地图,那环绕中国周边国家的红线连缀着一个个不同国家的城市,犹如一根丝线连缀起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此次出行,他们将驾车穿越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13个国家的百余座城市。这是《睦邻》的第一创作单元:采访与中国陆地接壤的国家。第二单元还将采访隔海相望的国家。
摄影队由12名精干的队员组成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副领队叶研是中国青年报的高级记者,他曾两去南极一去北极,去“高危地区”采访好像已经成了叶研的专利。1995年与郑鸣一起去北极点,2003年又和郑鸣一起参加“两极之旅”到达南极点。机械师李金雁是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的资深机械师,曾三次去南极内陆,十几次去青藏高原。撰稿张茜荑是北方文学杂志社编辑、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会员,曾策划实施首漂黑龙江等探险项目。其余都是本台的业务骨干,有两名队员已经去北京、上海工作,但他们都为了这个项目,放弃了月薪万元的优厚条件回来了。
摄影队分两个摄制组,到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后,一组驾车基本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向西采访,另一组从符拉迪沃斯托克直飞莫斯科,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采访40天。然后两组在喀山会合,再一同前往哈萨克斯坦。一路上,他们将采访中国问题专家,了解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建议。同时,也要寻找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感受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来。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情、风光等方面,展示异国的文化风景。欧洲部分侧重文化底蕴方面,涉及文学、艺术,中俄两国大型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等。
节目的形态是一个复合体,承载的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并且,将采取半同步播出的方式,尽快让家乡观众收看到随着摄制组行程拍摄的片子。
郑鸣在导演阐述中说:“中国自古就有亲仁善邦、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而寻找和拜访‘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正是我们依据的创作线索。”
《睦邻》的策划和筹备历经3年,在进行可行性论证中,郑鸣和摄影队的成员拜访了国务院新闻办、外交部亚洲司、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得到各方专家、学者和官员高度评价,得到周边国家驻华使馆大力支持。
而郑鸣萌生这个想法却已有十多年了。当年,黑龙江著名探险摄影家徐力群,以一辆摩托车和一台照相机,用五年的时间,完成环绕中国边疆行的壮举。这给了郑鸣一个启示:“徐力群在中国境内走了一圈,我是不是该去中国的周边国家走一圈?”这个朦胧的念头随着十几年来的历练、积累和成长越发清晰起来了。尤其近年来对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认识,他更加觉得有一种责任和使命,他说:“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为这个国家和自己生长的这座城市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在郑鸣为自己制定的一份迟来的“生命清单”中,他觉得“睦邻”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好选题,尤其自己在电视台做国际部主任多年,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有一种强烈的了解欲望,为此,曾拜访和结识了很多专家。
2004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到:“在人类发展史上,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等等。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灾荒,由于异族入侵和内部动乱,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它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郑鸣在思索,为什么世界几大文明都相继消亡,惟独中华文明传承至今?他在做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后,认为中华文化是平衡的文化,是能容忍、接纳、吸收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的文化。当然其他文明也各有其长。在中国的近邻中,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彰显着勃勃生机,在多民族、多种族的长期融合与共同进步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华彩乐章流芳千古。
因此,此次睦邻之旅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世界了解哈尔滨,同时也要让哈尔滨了解世界,因为周边国家是我们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从哈尔滨出发,以平和、谦虚的心态,做一个和平的使者,去寻找好邻居,拜访好伙伴,结识好朋友,吸纳所有优秀文明的营养。
“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去。”说到这里,郑鸣很认真地强调着,“我觉得这的确是一种责任。对哈尔滨这个城市的热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我们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这座城市和这片黑土的挚爱。”
2003年,郑鸣向台里提出这个选题,局台领导非常支持,认为这是一个超常规、可操作、极富挑战性的选题,并在局台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睦邻》项目的论证和启动给予了最大的支持,郑鸣说:对我而言,有了信任、理解和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接下来的大量前期工作是异常繁重的,除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还要跑所有要去的国家的驻华使馆和疏通各种关节。而在旅途上所有的可能都要尽可能预先想到。如他们将在4月中旬到达俄罗斯的赤塔州和蒙古东部,而那时正是冰雪融化道路翻浆季节,稍有不慎就会耽搁整个行程。因此必须事先了解历史同期这个地区的天气资料,做到心中有数。由于经费非常拮据,导致协作方的谈判异常艰苦。郑鸣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盟《睦邻》项目。
这个选题也得到哈尔滨市领导的重视。去年6月29日,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对大型电视系列片《睦邻》的创作做出指示:“哈尔滨电视台策划的电视系列片《睦邻》是一个好的创意,和中央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最新周边外交思想吻合,和胡锦涛、温家宝近来有关讲话中提到的‘亲仁善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一致,这是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国内宣传哈尔滨的极好契机。”并且特别强调:“哈尔滨电视台要完成好《睦邻》电视系列片的创作任务。在摄影队途经所有国家时,在选题上要注意与哈尔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此次出行有5个月创作周期,6万公里行程。途中会有许多危险和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中亚部分的非法武装、恐怖袭击以及天气、道路状况等等都可能对摄影队的安全构成威胁。
但郑鸣仍然真诚地说:“到了这把年纪,还真的想明白了几件事,《睦邻》项目集中概括了我20多年新闻记者生涯的所有积累、历练、愿望、经验、爱好和特长,一根筋地去做好《睦邻》项目怎么都值了。”
十几天之后的一个早晨,从哈尔滨电视台会驶出一支非常“酷”的越野车队,以《睦邻》命名的车队将在与中国陆路接壤的友好邻邦,做一次前所未有的睦邻之旅。郑鸣———这个身材高大的哈尔滨人,为了心中的理想又一次离开了家乡,大尺度地跨越着一个个极限,用车轮和双脚丈量着千山万水,去感受友邦近邻那纯真的友谊、真诚的理解和友好的合作。电视系列片《睦邻》的主题歌会悠然地飘出车窗:“我来的路上,有雪也有风,我想你的日子,有阴也有晴。为你跋涉,为你远行。也许都曾算过见面的日子,却从未想到今天我就叩动你的窗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