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地区和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既吸纳外来文化的长处,又弘扬自身的优秀传统?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应该重视乡土史的教育。近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学校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断下降,对乡土史教育就更加忽视,这与我们一直以来大力提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有一定差距的。
乡土史教育能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操。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乡土史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征,将“爱国”具体化、深刻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家族的地位是崇高的,个人首先是家的一员,然后才扩展到是社会、国家的成员。历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往往对教材中有关自己家乡的人和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对他们而言,这些人、事和他们生长、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或发生在同一片特定的土地上,因而备感亲切。由此可见,乡土史教学使爱国主义情感更坚实。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辉煌,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方面的杰出人士涌现,都保留有先民的遗迹,流传着历史掌故。充分利用这些乡土史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又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研究、创造和实践能力,多方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乡土史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每个民族都十分注重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历史教育是一种有效手段。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实施其“同化”政策。沦陷区人民与之进行了坚决斗争,尤以台湾人民的斗争最为艰苦。近年来,“台独”甚嚣尘上,台湾当局推行所谓的“去中国化”路线,搞渐进式“台独”,在历史教育过程中突出“台湾史”,回避中国史,企图将台湾从中华文化中剥离出来。
有爱国传统的台湾同胞对祖国和民族抱有强烈的认同感,不断地抵制着“台独”的分裂言行。乡土史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乡土史教育能激发青年建设祖国的热忱。对大多数人来说,热爱、建设祖国的热情寄托在热爱、建设家乡的热情之上,青年人更是如此。爱国主义在乡土史教育中贯穿始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运用好乡土史教育这一有力工具,引导青年人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家乡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激发、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