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良:保护好地球的“肾”和“肺”
http://www.dbw.cn   2005-03-04 20:58:37

  东北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高威)“湿地就是地球的‘肾’,森林是地球的‘肺’。人类离开肾和肺就不能存活,地球离开湿地和森林也是一样。”现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副主任的马国良委员是位极和善的老者,在张罗让记者们落座、分发完水果后,才将自己关于保护湿地和森林的调研结果和提案一一道来。

马国良委员
  他介绍说,在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海洋、森林和湿地中,黑龙江省就占了两项,而且这两项在全国所占比重也较大:我省林业经营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占全国的12.1%和12.2%;湿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18%。如果将保护森林和湿地问题解决好了,黑龙江省的生态建设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他说,建国以来,我省累计生产木材6亿多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8,上缴利税150多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半个多世纪的过量采伐,我省森林可采资源已基本枯竭。如按现在的年产量继续采下去,3-4年后,黑龙江林区可采森林资源将濒临断档。

  谈到这里,他充满忧虑地表示,目前我省林业采伐的基本是中龄林,就是树龄40多年,正年轻时就把它砍了,这是很大的浪费。中龄林采伐占采伐比重的70-80%,致使国有林继续遭受人为破坏,林分质量日趋下降,并必将影响生态环境建设,森林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小气候恶化等灾害加剧。如不全面停止木材主伐,不仅现有的天然林资源难以保住,而且整个生态体系将受到影响。他建议,应全面停止对中龄林的采伐,加大国家天然林保护力度,以封山育林为主要方式,用高科技手段、集约经营方式,发展原料林、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大力调整林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种植、养殖、加工、服务、旅游等特色经济和接续产业;大力加强老工业基地建设,抓好经济结构重组和产权改革,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停止采伐后,林区工人的生活问题、林业生产发展经费问题,历史债务问题,保险费用缺口问题等,需要国家从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谈到保护湿地问题时,马国良委员说,近几年我省有计划地开展了退耕还湿试点和湿地资源恢复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湿地退化的趋势。2003年8月1日,我国第一部专门的湿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在我省正式施行,该条例在许多地方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但我省在湿地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他说,一方面是受气候变化和不合理利用的影响,湿地的水正在逐年减少。如果说湿地是地球的肾,那么水就是湿地的生命。没有水,湿地就会沙化、碱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省政府每年给湿地补水2-4亿方,要建立长效的补水机制,需要国家给予支持。另外,我省有8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急需开展核心区的移民工程,这样有利于湿地的保护,但也需国家大力支持。“保护森林和湿地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要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因为生态效益是大家受益的,应该谁受益,谁进行一定的补偿,把这部分钱用在生态保护上,建立这样的长效机制,森林和湿地保护就更加有保障了,”他说,“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隋洪波     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