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龙江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5-01-29 22:27:30

  

关于黑龙江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

 

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5125)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4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全省抢抓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氛围,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千方百计突破薄弱环节,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好于往年,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比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计划任务,实现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良好开端。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303亿元,增长11.7%,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

    农业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粮豆薯总产量313.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二是畜牧业快速发展,产值增长16.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奶牛、肉牛、生猪存栏分别为141万头、259.2万头、1532.1万头,分别增长19.9%、14.4%、15.5%;牛奶、肉、蛋产量分别为374.5万吨、260.5万吨、98.3万吨,分别增长24.6%、19.9%、8.8%,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幅度增加。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57万人,比上年增加45.7%;劳务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3.1%。四是农民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0元,比上年增长20%,是我省1997年以采的最高增幅。五是粮食产销衔接紧密。全年外销粮食220亿公斤,保证了京、津二沪等主销区粮食供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有效地缓解了我省粮食库存压力。六是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加快。1474个村屯、82.3万人饮水困难得

到解决,500个贫困村生活条件改善,96万人实现了脱贫。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是纳入改革计划的75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革任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开始构建自我积累、自我融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北满特钢与辽宁特钢重组为东北特钢集团,与上年相比,钢产量由6.6万吨增加到40万吨,销售收入由上年的3亿元上升为18亿元,由潜亏6.6亿元转为开始盈利,有望在未来三年内成为中国第一、世界前五名的特钢企业。桦林橡胶由新加坡

佳通集团收购后,与上年相比,全钢子午胎综合年产能由200万条扩增到300万条,十年目标一年实现,销售收入由1.5亿元上升为7.5亿元,由亏损4.7亿元转为实现利润1300多万元。二是通过实施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一批大公司、大集团。组建了年产原煤

1亿吨左右、规模居全国第二的龙煤集团,形成我国第一家由国有控股、引进国内外钢、电、运、销等上下游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股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哈啤在形成150万吨规模、进入全国前列的基础上,被美国AB公司收购,资产大幅增值,竞争力大幅提高,为哈啤成为著名国际品牌创造了条件。哈医药溢价33%,引入世界著名投资基金20.4亿元,实行新一轮并购,销售收入由上年的72亿元上升到100亿元以上。煤机、造纸、粮油等行业,也在积极进行集团化战略重组。三是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石油、铁路、煤矿、煤机等系统327所学校已经移交地方;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349个辅业单位(占应分离的二分之一)17.9亿元资产和2万多名职工与主业分离;银行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数百亿不良贷款和股权正在进行剥离和处置;全年推进了22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安置职工6.1万人。

    工业生产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全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19.6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92.3亿元,增长25.4%;实现利润760.2亿元,增长29.8%。扣除大庆油田,实现利税226.2亿元,增长31.3%;利润61.3亿元,增长1.1倍。地方工业实现利税140.7亿元,增长41.6%;利润42.3亿元,增长1倍。通过重大调整改造项目的实施,六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六大基地实现销售收入 3399.8亿元,增长22.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27亿元,增长28%。哈电站集团发电设备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千瓦,省内配套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一重集团重型设备生产能力达到7.5万吨;哈航

集团汽车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发动机生产能力达到60万台;哈航集团5架支线飞机和哈电站集团首台重型燃汽轮机组交付使用。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15.3亿元,同比增长22.1%,是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233.7亿元,增长29.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的81.4%,成为投资增长的主体。大项目推进工作成效显著,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346个,比上年增加72个。重点推进的200个大项目中,建成投产24个,新开工59个。同三公路哈尔滨至方正段、绥满公路尚志至阿城段、哈尔滨绕城西段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通乡公路已开工建设5617公里,建成3100公里。龙头桥水库、富地营子水库、大庆乙烯扩建、黑化集团恩德炉粉煤气、浩良河化肥厂油改煤、乌苏里江佳大制药水针剂等项目建成投产。大庆炼化聚丙烯、大庆石化化肥改扩建、哈航集团HF35万辆

乘用车、哈电站集团大型燃气轮机出口基地、佳木斯煤机大型掘进机、公共卫生“两个体系”等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省广电中心、省图书馆、哈尔滨商业大学新区等一批社会事业大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哈尔滨枢纽王岗至万乐铁路联络线、哈肇公路呼兰至通河段等项目开工建设。“北电南送”战略纳入国家东北电力发展规划,213万千瓦电源项目及两条500千伏出省输变电工程开工,400万千瓦电力项目前期工作纳入国家审批或核

准程序。生态省建设力度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污水垃圾处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林建设与管护等一大批生态治理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省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良好局面,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成功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招商活动,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实际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同比增长12.2%。黑龙江(香港)活动周取得巨大成功,签订各类合作项目171项,总签约额52.3亿美元。二是以对俄经济技术合作为重点,国际经贸合作步伐加快。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67.9亿美元,增长27.4%。其中,对俄进出口38.2亿美元,增长29.4%,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6.3%。签订对俄经济合作项目48项,9个项目列为国家重点。三是对内开放不断扩大。省际间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45.1亿元,增长36.8%。

    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地位日益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增加。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618亿元,增长15.2%,占全省生产总值30.5%;实现外贸进出口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6.1%;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0.5%。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发展壮大,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200户,其中亿元以上的企业100户。

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接待国外、国内旅游人数分别达73.3万人次和40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0.3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稳定发展,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

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1元,同比增长11.9%。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社会购买能力的提高,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城乡消费市场购销两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5.4亿元,增长1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  农村零售额持续增加,达到190.4亿元,增长11.7%,增幅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物价水平提高,但仍处在可调控区间之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3.8%,食品仍然是物价上涨的主要牵动力量,累计上涨8.8%。

    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地方财政收入创十年来最好水平。全省地方财政收入349.3亿元,增长22.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9.4亿元,增长19.8%,增收55.9亿元,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支持“三农”、老工业基地振兴、社会保障、教育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截至2004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313亿元,比年初增加500亿元,增长10.4%;贷款余额4038亿元,比年初增加202.2亿元,增长5.3%。   

    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所需资金基本落实,实现了新老办法平稳衔接。886户企业、68.2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开始向失业保险并轨。  全省159.4万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增就业56.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6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7%,低于控制目标1.23个百分点。

    尽管全省经济运行态势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是: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模小、质量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改制进入攻坚阶段,国有企业包袱重、改革成本高等问题日益显现,深化改革难度加大;社会保障试点匹配资金筹措困难,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抗旱能力较低,旱涝灾害频繁,综合生产能力不稳固;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二、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议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第一阶段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2005年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05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的部署,努力保持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坚持五个统筹发展,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各项工作目标。建议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

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计划安排的重点有九个方面:

    (一)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通过改革,消除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基本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任务。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完成70%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任务,省管改制企业和其他各市地所属企业全部实现改制。整合同类产业资源,加快企业重组,进一步做强主业。支持优势企业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合资合作,以集团化促进产业集聚。重点推进煤机集团、纸业集团、粮食集团、旅游集团的重组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处置不良贷款,建立融资平台,在处置、回购、变现中增加国有净资产,多渠道筹措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加快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除农垦、森工外,省管其他企业所属的学校、医院、公安等社会机构全部移交地方,完成四大国有重点煤矿剩余30%的辅业改制任务。推进已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12户国有企业实施破产,力争8户企业终结破产程序;争取10户国有企业通过国家立项,核呆规模达到20亿元。

 

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配套实施意见,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发展,促进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改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明确政府投资领域,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建立起投资服务和监控体系。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确定政府投资专项,集中力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继续推进各项涉农改革。抓好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多种形式的粮食流通主体;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不断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抓好增值税转型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优势;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建立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担保市场,研究组建行业和同业互补性担保机构和具备一定规模实力的省级再担保机构;依托现有资源,构建信用评估、信用监管、信息服务三大平台,打造信用龙江。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政策支持、市场拉动、粮食增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4年,我省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与之相比,2005年农业不确定因素增加,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

挖掘潜力,调整结构,提高单产,保护能力,着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实施西部旱区治理和东部涝区治理两大工程,建设标准良田500万亩。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优质粮食品种覆盖率达到88%以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打抗旱水源井1万眼,小型蓄水工程1000处,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

完善服务体系,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加快发展畜牧业。实施利用1亿美元世行贷款奶源项目,启动乡镇服务站和村服务室建设工程,发展一批现代化养殖场(园区)。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89万吨、104万吨和435万吨,分别增长10.9%、5.8%和16.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进行品牌整合和总量扩张,强化质量监控和市场开发,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亩、产量960万吨,产值亿元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0户,销售收入达到153亿元。逐步扩大山特、北药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规模。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培训农民工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0万人,创收125亿元,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搭建信息平台,优化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返乡创业机制,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县和外派劳务基地试点工作,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100户,带动农户180万户。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建设出口基地和境外农业生产基地。

 (三)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0.5%。依托国家工业调整改造项目,实施重大项目100项,完成投资千万元以上投产项目180项;六大基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销售收入增长15%。

 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集中力量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上寻求突破。推进哈航集团、九三油脂、哈药集团等60个左右优势企业集团通过高起点调整改造,联合重组,做大做强。搞好“吃配”项目建设,发展优势产业群。实施品牌升级战略,下大力气培育发电设备、乙烯、乳制品、中成药等50个左右在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品牌。

   优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营造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以哈电集团、一重集团等企业为主体,承接国际、一流、具有竞争力的高端技术和品牌,在合资合作、引进吸收的基础上,掌握核心技术,开发自主产权品牌,加快发展电站设备、重型装备、飞机制造等产业。以哈航集团、大庆石油石化等企业为主体,与国内外大公司合资合作,承接国际先进技术,加快发展壮大汽车、石油化工等产业,尽快占据国内产业领先地位。以哈电工程公司等具有成套能力的企业为主体,进入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条,承接全球制造业售后服务。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承接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旅游、咨询等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以资源型城市、工业园区、口岸贸易加工区为主体,优选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次转移。

加快建设东部煤电基地。建设煤炭转化和综合开发工程,支持国家电力公司和鲁能集团等企业在我省建设煤电项目,为实施北电南送战略奠定基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相结合,建立科技区域创新体系,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各类开发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抓好佳昌科技集成电路抛光片、东北轻合金汽车热交换器复合材料、紫杉科技红豆杉繁育等59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一批省级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四)积极推进大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完善推进机机制,重点抓好200个大项目推进工作。其中,当年续建和新开工108项,完成投资348亿元。力争建成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同三公路佳木斯至方正高速、绥满公路亚布力至尚志高速、通乡公路、大庆30万吨聚丙烯、大庆新华电厂33万千瓦扩建、哈航集团多门电喷发动机等35个项目;加快建设大顶子山航电枢纽、明沈公路任民至肇源段、大庆80万吨乙烯扩建、双鸭山电厂三期120万千瓦扩建、鹤岗电厂二期60万千瓦扩建、北电南送电网工程、采煤沉陷区治理、大庆20万吨醋酸、一重集团总体改造、中俄绥波贸易综合体等57个项目;开工建设哈尔滨轨道交通、七密公路、京加公路齐齐哈尔至讷河段、漠河机场、双鸭山热电工程、东北轻合金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哈煤炭化工25万吨甲醇扩建、黑乳集团绿色乳品加工基地、世行贷款奶源基地等51个项目,其中,争取尽快开工建设黑河黑龙江大桥、洛古河黑龙江大桥;积极推进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东北东部铁路、双鸭山东荣四矿、鲁能煤电联营、大庆炼化60万吨聚丙烯改造、哈航集团4G9发动机、华润集团阿城30万吨玉米深加工等57项目的前期工作。

  启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哈大齐地区重度盐碱地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按照新机制、高科技、外向型的标准,以原有开发区为依托,采用招商开发、滚动开发的模式,首先启动建设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肇东、安达等工业园区,集中培育装备、石化、食品、医药和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由点到线,构建联系紧密的工业走廊,逐步形成支柱产业的集聚地。

  (五)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按照统筹国内国外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使我省对外开放再上一个新台阶。

  全力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整合政府资金,集中投入,力争在对俄能源原材料、出口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科技合作等四大基地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组织实施森林采伐、油气开采、浆纸加工等13个对俄投资重点项目,进一步拓宽对俄合作领域。重点推进100个以上对俄科技合作项目,力争10%的项目当年实现产业化。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推进对俄经贸大通道和绥芬河、东宁、黑河互市贸易区建设,改善对俄合作基础设施条件。对俄进出口额、承包合同和劳务收入分别增长25%以上,投资额翻一番。

  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积极扩大粮食出口,努力增加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对欧盟、美国及中东地区的经贸合作,拓展发展空间,逐步实现对外经贸合作多元化。

  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组织好各项招商活动,吸引战略投资者参与六大基地建设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龙港合作,抓好香港活动周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力争实际利用外资16.6亿美元,增长15%。其中,争取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2.4亿美元,增长15.3%。继续加快南联步伐,进一步扩大与沿海省份和周边省区的合作,引进省际间经济合作项目资金188.6亿元,增长30%。   

 (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以上。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过于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办法》,吸引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国企改制和产业延伸带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非公有制龙头企业。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一批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企业集团。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标准,在项目核审、金融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实行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同等对待的政策。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就业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1亿元,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七)加快发展以旅游、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

    大力发展旅游业。结合筹办2009年世界大冬会和申办2014年冬奥会,做好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景区景点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保持好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势头。重点抓好镜泊湖景区污水处理、海浪河漂流游人码头、红色旅游系列等项目建设。办好哈洽会、医药博览会、世界500强论坛等展览会和高层论坛,逐步做大会展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从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物流企业的税收管理、简化通关程序、拓宽投融资渠道和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研究实施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创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物流集团,加快省内物流业的改造、重组与升级,推进物流的市场化进程,加速物流市场的形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区域性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逐步做大做强物流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连锁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重点,培育发展1—2户连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和律师、审计、会计、咨询、策划等中介组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抓好哈尔滨、佳木斯55个社区服务中心试点建设。

 (八)进一步加快生态省建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努力增加后备储量;积极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和替代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油城要实施“以化补油”战略,抓好乙烯、聚丙烯、甲醇、醋酸等项目建设。煤城要扩大煤炭生产能力,把煤电、煤化作为延伸产业链的主攻方向,加快坑口电站建设。林区要重点发展家具、复合地板、人造板、纸制品等产品,加快向复合型林区经济转型。争取启动大庆、伊春、双鸭山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国家试点。

加大生态省建设力度。实施天然林保护、黑土地和草原湿地治理、矿山环境治理等工程。完成造林17.3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16万公顷,“三化”草原治理14.3万公顷、矿山生态恢复3.5万公顷。争取启动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建设哈尔滨等大中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和垃圾处理项目,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4%,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28.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加强政策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高起点谋划并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九)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深入开展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任务。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好并轨人员社会保障关系接续工作,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实施就业和再就业“一把手”工程,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广开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鼓励临时就业和灵活就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两基”攻坚工作,组织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未“普九”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和高中扩招工程建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0%。以寄宿制学校为载体,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职业教育发展转向建设计划,专科及高等职业教育招生8.5万人。加强“211”工程建设,普通本科招生7.6万人,增长10.1%。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做好农村公路规划,启动通村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做好以工代赈工作,确保第二批527个重点村全部脱贫。继续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重点解决1000个村屯50万人口的饮水难问题。加强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煤矿安全改造国债工程,努力维护安全生产。

    2005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而努力。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齐昊     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