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7日电(记者雷蕾)27日上午,政协黑龙江省九届三次会议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全体会议。省政协委员赵金铭作了题为《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报告。报告全文如下:
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我国现代化建设始终的长期任务,也是全省“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核心目标。去年,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全省农业获得大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徘徊不前甚至下降的局面,实现大幅度增长,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但实事求是说,这种增长带有恢复性质,而且主要是国家“一免两补”政策拉动的结果。这种政策效应不是一劳永逸的,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仍然存在。就全局而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乡差距在继续拉大,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农民依然是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从现实来看,我省农民收入水平,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更有天壤之别。因此,保持全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任务,是长期的,是繁重而又艰巨的。为确保我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抓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坚持并加快“主辅换位”步伐。我省“农牧主辅换位”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正确的,一定要坚持下去。当前,在继续增加总量的同时,应侧重抓好畜禽良种化和产品深加工这两个环节,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其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多上快上农产品加工业,逐步深化产品加工层次,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争取更高经济效益。尤其要注重吸引工商资本介入农产品深度开发,利用工商资本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三,继续抓好绿色食品开发。一是抓认证,拓展基地面积,不断扩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规模。二是抓质量,全面加强标准化生产,使基地生产的绿色产品100%达到国家质量要求。三是抓加工,通过招商引资、企业重组,上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加工规模和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四是抓销售,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埠外市场建设,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物流中心,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第二,进一步抓好农村劳力资源深度开发。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艰苦努力,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势头很好。但是,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农机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对劳动力的容纳量会越来越小,将有更多的富余劳动力需要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出去,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同时,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是数量上的供大于求和质量上的供不应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同在,现实需要与体制约束并存,产生了求职难、维权难、发展难的“三难”现象,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力的顺利转移。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坚持内部分流与外埠输出并重。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目前城市下岗职工多、就业岗位有限的现实情况,采取“内外并重,多措共举”的办法,在积极鼓励外出打工同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村自身对富余劳动力的分流和吸纳能方,实现就地转移。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本领。要抓住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有利契机,用好用足相关政策,加快我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实现数量扩张与素质提升并重,做到就业与培训有机结合,提高技能性输出率和长期就业率。三是,打破二元制结构壁垒,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积极推动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给农民工以平等的国民待遇,解除他们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四是,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加强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务对接与协作,实现有组织、有目标、有秩序地转移。同时,进一步加大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力度,强化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保护他们进城务工的积极性。
第三,进一步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提高基地建设水平。随着全省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原料不足的矛盾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适应企业加工需要的专用品种和优质原料明显短缺,制约了产业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建议各地抓住国家对粮食主产区政策倾斜的机遇,搞好规划布局,建设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用品种基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质原料保证。二是扶强扶壮龙头企业。各地对现有龙头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省里要采取一些大动作,搞好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产业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放手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重点发展“龙头+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让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成为产业化龙头,让基地真正变成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第四,进一步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目前,国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不断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我省是国家扶持的重点地区。我们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对全省农村和农业发展搞好全面规划,对应该上的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搞好超前论证,及时申请立项,争取国家给予更大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创造必要条件。要强化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林业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大型农机装备为主的农机化建设和农村科学、教育、卫生、文化、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力度,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保障。
第五,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动力。
一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全省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把“三项政策”、“六个完善”落实好、解决好,从体制和制度上推动农村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二要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公司、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各类实体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要注重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大范围、大领域的高层次农民合作组织,并注意边发展边规范,形成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的民间网络,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融入市场、抗御市场风险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三要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制。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鼓励各类科技人员采取入股、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与农民进行科技合作,为农民增收插上科技翅膀。四要探索建立农村新的投融资体制。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契机,在农村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融资为主体、以民间投资为重点、以银行借贷为杠杆的新型投融资体制,解决好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五要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加强宏观调控,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大过快势头;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农资商品市场正常秩序,保护农民切身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