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爱众:以发展优质饲草业为突破口扶持我省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2005-01-27 15:01:49

巴爱众

  东北网1月27日电(记者雷蕾) 27日上午,政协黑龙江省九届三次会议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全体会议。省政协委员巴爱众作了题为《以发展优质饲草业为突破口扶持我省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报告。报告全文如下:

  我省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177万。其中的贫困人口,大量世居我省西部。据省政协2004年调查报告显示,1997年至2003年7年中,我省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家庭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低125元,相当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左右。虽然自2002年起,省政府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措施,省扶贫办、省民委将其中7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纳入省扶贫开发计划,对其中40个民族聚居村投入了财政扶贫资金2000余万元,但仍只是杯水车薪。

  我省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脱贫主要面临四个困难:

  一是西部地区自然资源贫乏。我省西部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土地多瘠薄、碱地和沙化地比例大、草原严重退化;多数地区旱不能灌、涝不能排。

  二是西部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农牧民生活方式多比较封闭、观念比较传统;人才长期处于只有流出、基本没有流入的状态。

  三是原有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比较各地纷纷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已无优势可言。

  四是资金严重匮乏。乡、村基本没有乡镇企业;村平均欠债百万元以上,没有向村民提供资金支持的能力;多数家庭不但没有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资金,连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也没有;更没有可向银行贷款的质押、抵押物。

  鉴于上述困难和现状,扶持其脱贫的工作已显十分重要和迫切,建议扶持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优先发展饲草业为突破口,加快资金的原始积累,带动养殖业迅速发展,实现尽快脱贫。

  一、关于发展饲草业脱贫的思考基点

  我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经济落后,主要是生产方式落后。其传统生产方式原本主要是游牧、涉猎。畜牧业是其世世代代的传统产业,也是其优势产业。但在西部平原定居后,由于基本已无游牧、涉猎资源,目前生产方式大体分化为4种业态:一是占总数40%左右的单一种植户,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5%以上;二是占总数46%左右的种植、养殖兼业户;三是占总数12%左右以奶牛养殖为主的兼业户;四是仅占2%左右的非农业户。我们在深入分析上述4种业态中发现,我省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之所以世居西部,一个很重要的生存条件就是我省西部地区草原相对丰富,虽不足以游牧,但起码可为少数民族发展传统牧业、饲养反刍动物提供一些最基本、最廉价的长纤维饲料。从调查的情况看,西部少数民族中,凡生活相对较好的,往往属强强结合。其中一强是发挥了自身传统擅长的牧业、养殖业;另一强是善于利用草原的廉价饲草资源。而生活没有脱贫的,往往是这些少数民族原本传统就不擅长种植业,牧强农弱,没利用好生存地较丰富的草原,丢了利用饲草资源发展自身的机会。

  多年来,我省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得到了各级政府多种专项资金的扶持,缓解了一时困难、解决了一时之需,但由于已形成的困难状况欠账太多,不能形成可持续良性发展。所以,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方式,没能使其完全脱贫致富。扶持我省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靠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无疑是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正确导向。问题是发展养殖业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使少数民族贫困家庭难以做到,而发展优质饲草业,这些条件却是足够的。

  优质饲草业是市场长期看好的朝阳产业。全球商品饲草每年的进出口额已达100亿美元以上,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我国市场每年缺口1000万吨(主要是南方各省和国内各大城市奶牛专用优质饲草);东南亚各国均不产商品饲草,尤其是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每年需进口600万吨优质饲草,基本由北美进口,部分优质饲草离岸价已高达每吨300美元(折合人民币每吨2500元左右,一吨草比国内一吨牛奶贵得多)。我国去年商品饲草的出口量仅几千吨,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主要是优质商品饲草国内目前基本无供货厂家。我省现已有奶牛100余万头,并且每年以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现部分奶牛养殖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地区的商品饲草(捆)售价已达每吨500余元,优质草颗粒每吨已达1000余元。即使已完全木质化、基本无任何营养成分的散装玉米秸秆,售价也已达每吨600元。

  我们过去对畜牧业的理解是有明显误差的,认为畜牧业就是肉、蛋、奶的代称,几乎从不把饲草看成可以高效盈利的独立产业。

  据测算,一头肉牛出栏前吃了7、8吨草,稍做加工后出售,饲草本身就可以销售3000至4000元,比牛还贵,何必再过腹减值?实际上,饲草业的投入产出比要比养殖业大得多。与养殖业相比,饲草业投入小、见效快、效益高、市场长期看好,比较适合我省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现状,尤其更适合其中基本没有发展资金的贫困户。发展优质饲草业很容易使其快速实现资金的大规模原始积累,脱贫致富。 目前市场畅销的几十种优质、高产饲草每亩投入水平基本都与种植农作物相当,产出后稍做加工,亩产一般都会1000元以上。年种一亩草,效益等于出栏两头肉牛,而资金的综合投入却只是养牛的十分之一。西部所有少数民族贫困户几乎都可为,也能为。能够实现“一次扶持、多年收益”,并从此进入良性循环。

  二、建议围绕发展优质饲草业转变扶贫理念、改进扶贫方法

  (一)我们的扶贫理念应做重大转变

  我省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然目前比较贫困,但其独特的传统优势如果发掘得好,是完全可以很快成为黑龙江省一道靓丽风景线和富庶地区的。比如,第一,我省西部地区聚居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擅长于传统游牧、涉猎,而且各有其独特文化、民俗和传统,是发展旅游业的极好资源;第二,我省西部地区地处松嫩平原,草场相对丰富,各类污染少,沙壤土较多,夏末秋初温度较高,适于大规模发展“绿色”饲草业和养殖业,成为国内和国际市场重要的优质饲草生产基地。所以,真正优质的扶贫工作,不是满足于每年简单地给一点资金补贴,洒洒“芝麻盐”,略补无米之炊;重要的是,我们应真正在理念上把安抚的“抚”字改成扶持的“扶”字,目地不是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减少一点差距,而是发掘其独到优势,使其迎头赶超。这也涉及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体扶贫导向的确立和我们对扶持其脱贫的实现途径的理解。比如支持、鼓励养殖户发展青贮饲料业,误区就非常明显。养,一头肉牛或奶牛,年需5亩全株青贮玉米。我们喜欢把它叫做“过腹增值”。但究竟是过腹增了值还是过腹减了值?以全株青贮为例,5亩玉米的产出、挖窖、收割、切碎、窖藏等加工工本、各种原材料消耗合计已超过4000元。而一头肉牛的销售价格才3000元,怎么增值?相反,营养成分最佳期的全株玉米是最好的饲草之一,市场供不应求。将5亩全株玉米稍做加工,以优质商品饲草出售,售价就可达5000元以上。扶贫导向中所体现的应是高超、精确的经济智慧,如果我们帮扶者自己扶贫理念中都缺乏市场意识和经营智慧,还怎么帮助别人?建议对我省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发挥全省经济界的聪明才智,确立高度精确的市场化理念和导向。

  (二)以发展优质饲草业扶持西部少数民族脱贫,必须有一套正确的方法做保证

  从脱贫角度扶持西部少数民族发展优质饲草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建议省和当地政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一整套科学的实施方案。包括支持、扶持一大批饲草业经销、加工龙头企业,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优质饲草业种植户实施订单回购,并在税、费等政策上予以倾斜;建立省级发展饲草业的专项扶持基金或在原扶持西部少数民族的财政扶贫资金中分立出50%左右专项用以扶持其发展优质饲草业;提高对西部少数民族贫困户资金扶持的透明度和实效性,以户为单位,“一竿子插到底”,落到实处;组织有关厅局和部门,在提供种源、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制定一系列扶持发展饲草业的优惠政策;建立省级饲草贮备基地等等。

  发展优质饲草业不但对我省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个投入少、见效快,具有很强资源针对性和区情针对性的好项目,对全省农牧业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不但我省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可以成为世界优质饲草市场的重要生产基地,作为有6500万亩草原资源的黑龙江省,优质饲草业的市场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连冬雪     作者: 雷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