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7日电(记者 刘华)27日上午,政协黑龙江省九届三次会议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全体会议。省政协委员马立群作了题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报告。报告全文如下:
我省的13个省辖市(含大兴安岭地区)中,有7个属于资源型城市,其中石油城一个(大庆),林业城2个(伊春和大兴安岭地区),煤城4个(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这些资源型城市都是依资源而建,靠资源而兴,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全省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视,在对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04年,我们到我省的大庆市、伊春市、鹤岗市,就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这三个资源型城市情况的了解,虽然不能反映出我省资源型城市的全貌,但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源型城市迟早会遇到转型问题。即使是处于兴盛期的资源型城市,也应未雨绸缪,避免出现资源枯竭时的生存问题。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为此,我们建议:
一、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
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该跳出单纯从本地区条件思考问题的习惯,要按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来运作。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
二、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考虑解决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
我省的7个资源型城市,其资源不仅对我省,就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除了这7个资源型城市外,其它市也有局部资源区域,其产业结构、发展速度与规模,也与资源有关,并受资源制约。按照循环经济的观点,是要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寻求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不是资源型城市自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环境污染、促进全省区域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应当制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综合规划,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考虑解决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
如大项目资本金的筹集、银行大额度贷款、分离企业办社会、核销债务等,这些都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所能解决的问题。应该明确,帮助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不仅是市(地)级政府的份内之事,更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应尽之责。
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国家制定新的资源产业发展方针,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应尽快制定产业结构转换援助政策,鼓励选择、发展替代产业,扶持并促进非资源产业的发展。中央和省应区别各类资源城市的不同情况,建立相应的反哺机制,制定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如设立衰老报废矿山转户基金和技术改造专项基金,提高单一资源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比例,抓好城市和矿山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下大力气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协调推动企业与地方尽快制定部分资源枯竭地区的产业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
在人才问题上,是否可以采取某些国家的做法,用调整地区收入差别的办法吸引人才向不发达地区流动。如美国阿拉斯加地区年薪比纽约、华盛顿高46%,比加利福尼亚高50%。对比一下我国收入最高的地区和收入最低的地区的人才流动规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才逆向流动,不利于开发边远不发达地区。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属于这样的地区。
三、资源型城市的政企分离势在必行,建议早下决断稳步推进
我省的资源型城市和全国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至今尚未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存在着许多与市场经济相悖的体制障碍,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政企不分。政企不分不仅严重阻碍着政府职能转变,造成政府管理职能的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大量存在,而且还严重阻碍着各经济主体特别是资源型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议在国家的支持帮助下,稳步推进政企分离。
四、彻底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让资源型企业轻装前进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另一个机制上和体制上的通病,就是因企业办社会造成的企业负担沉重。大庆市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社会事业,还有三分之二左右由大企业承办。仅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石化总厂和林源炼油厂这三大企业办社会事业的年均补贴就高达10亿多元。鹤岗煤矿集团办社会机构99个,人员6412人,年经费支出2亿多元。伊春的森工企业不仅办医疗、教育,还办公、检、法。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关键是解决地方政府的接收经费问题。我们建议:1、在一定时间内,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通过增加地方税收留成比例,向地方提供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的资金来源。2、中央、省、市政府和企业各拿出一部分经费,以中央为主,几年以后企业全部退出。
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各级政府应大胆放手让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政府要加强服务,集中精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创造使地区比较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特别是要加紧培育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增强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增强本地区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在产业结构调整时,一定要考虑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市场潜力、区位优势。
六、资源型城市必须系统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保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稳定问题
受就业压力影响,近期必须尽量考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最大压力是下岗职工数量多、社会保障能力弱,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在转型过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1、必须结合地方优势资源,符合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方向,尽量选择产业链延伸能力强,并有望培育成接续产业、主导产业的产业来发展。2、要将提高下岗职工的职业技能作为解决就业、调整结构的根本前提,设立下岗职工培训援助基金。在搞好对下岗职工技能培训的同时,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信息。3、把支持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恢复与扩大就业、再就业结合起来。
七、延长优势资源产品的产业链,增加资源附加值,实现现有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增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实力
资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资源,尽管可采资源最终会走向枯竭(可再生的林业除外),但还是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通过精深加工,发展相关产业等办法,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发展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资金。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八、实施再城市化战略,加速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资源型城市几乎都是先有企业,后形成社会并设立政府,因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企业管理城市,企业功能等同于城市功能,有“城”而无“市”等现象。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功能区混杂,社会服务功能弱、投资环境差等问题十分突出。在此背景下,本着经营城市的理念,实施再城市化战略,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开拓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的新思路。资源型城市的初期,几乎都是作为企业功能区建设的,城市功能先天不足,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给资源型城市重新定位。对资源已经开始递减的城市,要以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和城市重新定位来明确发展方向,掌握转型的主动权,将转型和提升现代城市整体竞争力融合在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研究并试图解决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应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区别轻重缓急,有重点地逐步实施,最终实现我省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